农旅融合产业兴 户户增收生活旺
美食 2025-04-05 05:59:51 510 0
银行每投放一笔贷款就相当于又创造一次货币。
欧洲中世纪的行会组织曾经力图控制手工制造业从城市转向周边农村的产业转移,低地国家的城市雇主及其亲信们闯入农村去破坏纺织机,恐吓农村的竞争者,最后逼得乡村织布工们学会了以牙还牙保卫自己。[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8年10月号)》,第131页。
今天,全球贸易已经连续数年增长乏力,美国新一轮萧条和金融危机已经不是不可想象,倘若按照反全球化弄潮儿、主动发动贸易战斗士们的呼声去全面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并坚持不改,全球经济必将重蹈《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之覆辙,这个结果与主动发动贸易战斗士们的期望南辕北辙。在国际经济秩序的竞争中,我们要想胜出,就必须提出效率更高、更能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规则。特别是如果有许多福利救济项目是与外来移民身份挂钩,那么,他们更将具有强大的动力拒绝融入东道国社会,以保持其外来移民身份和与此挂钩的福利救济。最典型者莫过于社会福利制度。(2018.12.1,仅代表个人意见)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3年5月号)》,第121页。
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经济秩序虽然有不少不公正之处,但相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内部现行的体制、规则而言效率要高得多,也公正许多。[1]1976—1979年间,发达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1980—1989年间为70%,1990—1999年间为60%左右,[2]如此优势,决定了他们的共识、决策足以直接决定全球经济存量和增量的大部分份额。而中国企业也已经学习了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汇率波动的冲击。
各界呼吁关注经济增长质量而非速度肯定是正确的。例如,日本政府债务水平约为GDP的250%,但因为是零利息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负),日本并不担心会出现主权债危机。在经历了40年的快速增长后,经济放缓是不可避免的,但2019年保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中国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扼制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为此,中国有必要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辅之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央行原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过去40多年的经验证明,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一切问题都会恶化,因为大多数经济和金融问题都是以经济增速为分母的。
2018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7年的7.5%降至5.4%,基建投资的下滑则是主因,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高达27%左右。如果中国的通胀到达3%,那么中国的十年期国债也是零利率。
事实上,房价的剧烈上涨早在央行信用宽松前就出现了。因此,尽管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长期问题,但鉴于稳定经济增速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国需要加大政策调整的力度,2019年在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和调整的同时,执行具有足够力度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如果要抑制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滑,在贸易顺差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由正转负、私人投资踌躇不前(房地产投资可能较大幅度放缓)的情况下,可靠的方法就是加大财政支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因此,央行需要加大货币供应量来满足实体经济的流动性需求。
目前而言,中国央行不应该仅因担忧房地产泡沫而减少货币供应量。而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至少包括经济增速和就业稳定、价格稳定、汇率稳定、房价稳定。因此,对中国而言,一是要维持较高的增速,二是需要提升通胀。现在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可能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
中国不应该拘泥于3%的赤字目标。当前中国通胀率仅2%左右,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这两个指标应该会让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便实现更高的GDP名义增长率。
在经历了40年的快速增长后,经济放缓是不可避免的,但2019年保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除了实现增长和物价目标外,为了配合财政部发行较大规模的国债,中国央行也应该采取更为扩张的货币政策。
此外,中国央行还要实现许多结构性目标。例如,日本政府债务水平约为GDP的250%,但因为是零利息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负),日本并不担心会出现主权债危机。2018年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低于2017年底、2018年初的预期,同2016年以来事实上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关。中国不应拘泥于3%的赤字目标 第一财经: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是否真的有扩张的基础?如何考虑财政可持续性? 余永定:就官方数据而言,2017年底,中国中央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比重达36.2%。但是必须指出,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依然巨大,仅仅是市政建设的投资需求就十分巨大。而且国际经济学界的共识是:统计往往会高估通胀率,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因此,中国政府仍然有一定的空间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比起世界上其他多数国家,中国公共财政情况仍然十分健康,且并非所有地方政府债务都是坏债。
中国CPI目前大约在2%左右,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这两个指标的情况应该会让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声明中没有提及汇率稳定,是不是意味着中央对汇率变动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态度?我希望如此。
经济制度改革和结构性调整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现在美联储已经退出了QE,并正在加息、缩表。
传统观点认为,央行为经济注入了太多流动性,这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元凶。中国房价的涨跌呈现周期性特点,很难确定货币供应和房价涨跌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对中国而言,一是要维持较高的增速,二是需要提升通胀。政府应该在企业缺乏较强投资意愿的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未来中国预算赤字占GDP的比率可能会突破3%,但这并不是一个不可触及的水平。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等长期问题无从谈起。
目前而言,中国央行不应该仅因担忧房地产泡沫而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国过去40多年的经验证明,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一切问题都会恶化,因为大多数经济和金融问题都是以经济增速为分母的。
2018年的前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只有3.3%,2017年同期则高达19.8%。第一财经:你主张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当前最关键的任务是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和更高的通胀率。
这些目标是无法同时通盘实现的。此外,人民币贬值也不会失控,从而触发大规模的做空压力,因为中国仍然在实行资本管理。但是这一观点可能只是部分正确。因此,除非美国经济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都在上升。
中国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扼制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为此,中国有必要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辅之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立场,我们可以在2019年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经济增速。
而中国企业也已经学习了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汇率波动的冲击。如果要抑制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滑,在贸易顺差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由正转负、私人投资踌躇不前(房地产投资可能较大幅度放缓)的情况下,可靠的方法就是加大财政支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但主流观点似乎认为,经济质量比增速更重要,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余永定:尽管中国面临众多挑战,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金融风险的防范,包括房地产泡沫、企业杠杆率过高、影子银行风险、地方融资平台违约,但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同时,余永定也认为,中国有条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